最近有位粉丝带着直径 50mm 的螺纹钢筋专程来厂测试,核心需求很明确:30 秒左右将钢筋加热至热透状态,用于后续的锻压成型。我们根据粉丝工厂 “无法分配更多供电功率” 的实际限制,选用海拓中频感应加热设备进行测试,最终在 35 秒内实现了钢筋热透目标,粉丝对这个时间表现完全接受。若能释放更多供电功率,加热时间甚至能压缩到 20 秒以内,充分验证了中频设备在不同功率条件下的适配性。

直径 50mm 的螺纹钢属于中大型工件,“热透” 意味着不仅表层要达到高温,热量还需渗透到钢筋芯部(芯部温度需≥800℃,满足锻压需求),这对加热设备的透热能力、功率匹配提出了双重要求:
难点 1:螺纹钢材质为 HRB400,导热性中等,50mm 的直径需要足够的热量渗透深度,高频设备的 “表层加热” 特性难以满足热透需求,因此优先选用中频感应加热设备(频率 2-5kHz,透热深度更深,适合中厚工件整体加热);
难点 2:粉丝工厂供电限制严格,无法支撑大功率设备(如 120kW 以上),因此我们选用 60kW 中频机,搭配定制的 “环形感应线圈”(内径 60mm,刚好包裹螺纹钢,确保磁场均匀覆盖),避免功率过高导致工厂电路过载。
测试时,我们将 50mm 螺纹钢固定在专用夹具上,确保钢筋与环形线圈的间隙稳定在 5mm(这个距离能平衡加热效率与透热均匀性),随后启动海拓 60kW 中频机,实时用红外测温仪监测钢筋表层与芯部温度:
0-15 秒:钢筋表层快速升温至 600℃,开始呈现暗红色,芯部温度同步升至 450℃,中频设备的透热优势初步显现 —— 热量未停留在表层,而是持续向内部传导;
15-30 秒:表层温度突破 800℃,转为亮红色,芯部温度升至 750℃,此时用手触摸钢筋两端,已能感受到明显的热传导,说明热量已接近芯部;
30-35 秒:芯部温度达到 820℃,表层温度稳定在 880℃,钢筋整体呈现均匀的亮红色,用硬度计测试表层与芯部的温差仅 ±30℃,完全达到 “热透” 标准,满足后续锻压需求。
测试结束后,粉丝现场确认:35 秒的加热时间虽比理想中的 30 秒略长,但完全在工厂生产节拍的可接受范围内,且 60kW 的功率不会对工厂现有电路造成负担,无需额外改造供电系统,当即表示认可该方案。
很多人好奇:为何功率提升后,加热时间能从 35 秒压缩到 20 秒以内?核心在于中频加热的 “功率 - 热量输入” 线性匹配:
60kW 中频机:每秒向钢筋输入 60kJ 的能量,50mm 螺纹钢从常温(25℃)加热到芯部 800℃,需消耗约 2100kJ 能量,理论计算时间约 35 秒(2100kJ÷60kJ/s),与实际测试结果一致;
若换成 100kW 中频机:每秒输入能量提升至 100kJ,理论加热时间可缩短至 21 秒(2100kJ÷100kJ/s),若优化线圈设计(如增加线圈匝数提升磁场强度),甚至能压缩到 20 秒以内,效率提升 40% 以上。
但粉丝工厂的供电限制(如车间总功率配额仅 100kW,需同时满足其他设备用电),导致无法启用更高功率的中频机,因此 60kW 设备 + 35 秒的方案,是 “满足需求” 与 “适配供电” 的最优平衡。
这次测试充分体现了海拓中频感应加热设备的核心优势:可根据客户实际条件(供电、工件规格、时间需求)灵活调整方案,既不盲目追求 “高功率、快速度”,也不因条件限制降低加热效果。
对有类似中大型工件(如 50mm 以上螺纹钢、圆钢)加热需求的用户,若存在供电限制,可通过 “匹配中等功率设备 + 优化线圈与参数” 实现目标;若供电充足,则可通过提升功率进一步压缩时间,适配更高产能需求。关键是先明确自身的 “硬限制”(如供电、场地)与 “软需求”(如加热时间、热透标准),再针对性选择设备与方案,才能实现 “成本最优、效果最佳”。